《西安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突破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足迹!

我校再获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

——我校课程建设工作巡礼
   期次:第209期   作者:◇  本报记者  张烨  通讯员  付洪冰   查看:236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校新增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线下一流课程2门。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

从无到有的“破零”是学校近年来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的必然。

2018年,学校全面启动了“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彼时,国家级一流课程还是遥远目标之一。5年间,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我校已被列入“陕西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高校”,协助省教育厅起草了“陕西省高等教育数字化推进工作简报”、承担了“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试行工作和陕西特色数字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陕西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分论坛的展板素材征集等工作。学校的影响力逐渐彰显,2023年成为西北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校联盟成员单位、“黄河流域基础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动身早,5年间课程建设依据《西安文理学院深化课程建设实施意见》《西安文理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西安文理学院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西安文理学院教学奖励办法》从制度上、激励机制上已经发展完善。

五年来,“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步子快。学校教改立项聚焦课程综合改革,累计投入1800余万元支持课程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研究保障。立项建设课程共计685门,其中在线开放课程27门、SPOC课程115门,虚部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2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64门。

五年来,课程建设工作体系已趋成熟完备。学校建立了一流课程“中-省-校”三级培育长效机制,形成了“三层”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质量保障:第一层是建立校级一流课程择优遴选标准,严把课程质量入门关;第二层是建立校企联动课程运行机制,联合超星、智慧树等课程平台,统筹推进课程混合式教学,把好课程质量提升关;第三层是建立邀请知名专家逐轮打磨提升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书质量的常态化机制,把好课程质量终极关。

学校坚持“互联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课程建设提质增速,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19年,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实施,计划3年时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潮流,先后认定了校级一流课程103门,同时认定省级一流课程33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认定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获批层次和数量均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实现重大历史突破。

一流的课程建设标准带动了系列的一流教学成果产出。“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启动至今,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就达5项之多;获批优秀教材奖6部,其中有一部为一等奖。系列教学成果的层次和数量均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

“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从2018年就已经启动,并经过了稳扎稳打的发展建设,当2021-2022年疫情来临,学校得益于先前的积累,依托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和智慧树教学平台进行课程线上资源建设和混合式教学。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上,2022年的平台课程运行报告显示,学校已经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课的教师人数已达861人,建有课程资源1501门,网络教学7212班次,网络教学平台累计学习人数已超过19万余人次。强大的网络课程基础建设,成为了疫情期间能够迅速启动网络课程教学的先决条件,保障了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质量。

网络课程建设在疫情期间顺势发力,据数字统计,疫情期间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上新增线上课程439门,全校运行课程2192门,其中活跃课程967门,线上运行5882班次。平台上线教师673人,上线学生14944人。教师开展直播教学713次,上传教学资源4.47万个,教师活动数56.17万次,学生活动数959.74万次。教师在线教学时长达25087小时,平台访问量高达2.65亿次。

学校还积极引入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平台500余门线上通识课程进一步充实学校公选课程资源。

同时在另一个教学平台“智慧树”上:2022年平台课程运行报告显示,学校教学已在平台平稳运行2567天,共计701门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运行,引入跨校共享课396门次。累计有381位教师加入了互联网教学平台,23739人次学生在智慧树学堂学习,建立云端资源库累计上传22907个,合计占用4350.5GB云存储空间。“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助推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成效显著。

除了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快速发展,我校的省级特色线上课程建设工作也稳步推进。

4月11日,陕西省教育厅对陕西特色线上课程拟立项建设项目进行了公示,我校推荐的3门课程入选,分别是音乐学院杨艺媛的《陕西传统音乐品鉴》、学前教育学院江露露的《关中地区文化与童蒙教育》、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涂俊的《长安建筑文化》。

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行动。本次获批的5门课程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要义。下一步,学校将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课堂育人效果提升,推进我校教学内涵提升和创新发展。

我校国家级一流课程如下:

美术与设计学院涂俊教授的《民间美术》课程是我校获批的第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是以学习和掌握劳动人民创造的实用艺术为基础,通过图形、色彩、综合材料三个方面分析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从传统哲学观念、传统文化生活中提炼民间美术的真谛,是一门以发掘、保护、传承为宗旨的艺术专业课程。该课程得到多位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的倾囊相授,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打磨,智慧树课程团队精诚合作,为我校推送出一门具有文化深度和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目前,该课程选课学校达到409所,选学人数9.45万人,互动人次73万。

化学工程学院韩权教授的《仪器分析》课程是基于测量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可以提供物质组成、含量及结构信息,是解决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相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仪器分析》是我校面向化学、应用化学、食品安全与检测及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负责人韩权教授(二级),是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省三秦人才、分析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西安市科协副主席,兼《冶金分析》杂志编委。团队其他成员有7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1人获校级教学标兵,1人获校级教学名师,1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之星”,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仪器分析》课程团队建设机制好,成效明显,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课程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构建了课堂教学与实验项目相融合、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相融合、课外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三融合”教学模式。近五年,70%的学生参加人社部“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考试,高级证书平均通过率达95%,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通过仪器分析发展史和我国分析仪器发展现状的学习,立足学科与行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应用型人才。

信息工程学院陈广锋教授的《数学分析》课程,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课程内容丰富而整体性强、思想深刻而方法基本,主要包括实数及函数理论、极限理论、连续性理论及微分学理论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将理解和掌握一元函数微分学的系统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抽象能力;了解数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初步具有应用微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认识本课程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学团队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进行课程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致力于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

师范学院曹莹教授的《现代汉语》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我校已有20年的建设基础。2018年依托教育部产教融合教改项目,建设《现代汉语》MOOC。2019年向全国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同时在校内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该课程以培植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提升语文能力为核心目标,重构“标准取向、板块链接、连点成网”的课程知识新架构,精选教学内容,录制45个教学视频,覆盖现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核心知识点,知识体系完备,教学内容具有高阶性和实践性。设置语言实践环节,如“普通话与方言的对比辨音训练”“不规范用字情况社会调查”“家乡方言调查分析”“网络语法病句搜集诊断”等。通过“有趣、有用、有料”的语言实践,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高阶语言能力生成。深挖现代汉语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民族精神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门课程在智慧树网累计运行9学期,选课高校有吉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129所,受益学生2.2万人,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互动7.31万人次。并入选学习强国APP、教育部智慧教育平台。该课程的教学案例2021年获批国家级“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典型案例”,在“第三届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向全国高校推广。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王红英教授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是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不断提升学生利用工程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持续融入新工科育人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工程数学思维分析方法、逻辑运算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团队通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工程问题整合、推导计算与MATLAB软件的虚实结合等方式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塑,课程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能够有机地融入各实际问题中。

化学工程学院杨菊香教授的《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标就业岗位所需核心知识与能力要求,把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贯通教育教学整个环节,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学科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该课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实现“三全育人”,以案例教学为思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拓展教学空间,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互动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了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课程综合育人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西安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358次访问,全刊已有860423次访问